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欢迎您来到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更多金融产品请关注“全国信易贷平台”
金融动态
 
当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养老生活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8/27 点击:38 分享按钮

“老有所养”是刻在国人基因里的社会理想,而现在,这道必答题正面临双重冲击。

一面是扑面而来的养老压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预计至2035年前后,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人,正式迈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另一面是护理服务人员不足的现实。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养老护理人员需求超600万人,但现有从业人员仅50万人,养老服务的供需天平严重倾斜。

值此关键节点,“养老机器人”被视作破题的重要思路之一。《金融时报》记者近日在走访中发现,生活护理、康复辅助、健康监测、情感陪伴……各类养老机器人正以多种功能、多种形态逐步填补传统养老模式的服务空白。

在大家的家·北京阜成城心社区里,阎叔叔和王阿姨正在体验外骨骼机器人。 大家保险供图

机器人赋能未来养老

外骨骼机器人助力腿脚不便的老人行走,手功能康复训练一体机精准引导老年患者恢复抓握能力,智能机器人已经实现语音交互、拥抱等简单动作交互,还有专门为失能人群提供二便护理、洗浴护理的“专属管家”……在日前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大批充满智慧的养老机器人产品竞相亮相,勾勒出智慧养老的生动图景。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随着老年人口总量增长,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加。”两年前,北京海百川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聚焦养老,研发智能康养机器人,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机器人走进了现实生活,在养老服务领域也展现出巨大潜力。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开始关注智能康养机器人,并实际应用到日常护理、健康监测、情感陪伴等方面。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为了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保险机构开始布局智慧养老这一赛道。比如,中国太平·木棉人家中的下棋机器人,会下象棋、五子棋,为长者增添了一份体验人工智能的乐趣。在泰康之家·燕园康复医院,下肢康复机器人已经被用于老年人的康复训练。不久前,“科技赋能,共创智慧养老新范式——智能机器人养老场景示范基地落地签约仪式”在大家的家·北京阜成城心社区举行,该社区将作为傲鲨智能机器人养老场景示范基地,为智能机器人提供可落地的养老应用实验与实践场景。

方正证券研报测算,2030年,智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超两万亿元,年产值达4000亿元。

“智能养老机器人不仅是破解当前养老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未来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业内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老年人对晚年生活质量的追求,将孕育一片智能养老机器人的蓝海,坚定看好智慧养老这一市场。

机器人产业落地进入“快车道”

养老机器人不仅激发起消费端的蓬勃活力,而且成为近几年政策面的关注重点。

202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化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推广智能化家居和智慧健康产品,探索开展居家养老安全风险预警和防范服务。同年,民政部等24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强调,创新“智慧+”养老新场景。

今年以来,相关政策更为细致。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促进普惠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康复训练、健康监护等设备在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应用。6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民政部发布通知称,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并且启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项目”,明确2025年至2027年期间,居家养老机器人需完成不少于200户家庭应用验证,部署不少于200台套。

政策持续发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尽管当前整个养老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落地应用已经进入“快车道”。

从供给端来看,产业主体愈发多元,不仅有猎户星空、优必选、傅里叶智能、星尘智能、万德昌等机器人企业积极布局,中国移动、广汽集团等企业也针对养老细分场景推出机器人产品。从功能分类来看,养老机器人已经细分为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从产品形态来看,外骨骼机器人、轮式服务机器人、载人机器人和今年火爆“出圈”的人形机器人等产品,为智慧养老提供了更多元的供给。

值得关注的是,不少业内人士提到,未来,通用型康养机器人有较大发展空间。在发展过程中,打通家庭、社区、医院之间的智能服务闭环将成为核心方向。

比如,在康复场景中,外骨骼机器人通过精准的运动轨迹规划能力,帮助老人重新站立。在居家场景里,智能康养床可以及时捕捉老人呼吸、心率的细微波动,并同步至社区健康管理平台与家庭终端。

重构新型养老生态成为破题关键

养老机器人的加速发展令人欣喜,但距离真正打通产品到家的“最后一公里”尚有很远的路要走。

“目前,我国智能康养机器人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面临诸多痛点。”业内人士表示,老年人的使用习惯、企业的成本控制、智能化所依赖的数据基础不足等问题,都是制约当前产业发展的难点。

比如,康养场景的核心是“与人打交道”。在现实中,老人的生理特征、情感需求、生活习惯千差万别,这让“造什么样的机器人”“怎么让机器人有用”成为企业需要思考的关键命题。

目前,跨界进入养老领域的科技企业团队普遍年轻,对老人的实际需求、想法、生活习惯了解不足,直接导致一些研发出来的智慧产品功能冗余,看似集合了各种各样的功能,实则“货不对板”。

高昂的价格,也成为养老机器人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挑战之一。记者走访发现,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亮相的机器人中,机器人以及智能配件,便宜的几千元、一万元出头,但大部分价格以万元计,一些科技含量更高的机器人售价高达几十万元。

一位团队负责人透露,从成本结构来看,当前,康养机器人的硬件成本仍处于高位。例如,单只机械臂成本约5万元,双机械臂配置则达10万元,若叠加防水等特殊功能,单只机械臂成本可升至50万元,全套设备成本轻松突破百万元。这一价格远超普通家庭的消费能力,短期来看,市场放量仍依赖机构需求。

在业内人士看来,养老机器人产业走向成熟尚需突破技术、成本与伦理的多重约束。重构“人机协同”的新型养老生态,需要政府精准施策、企业技术创新与社会观念更新,养老机器人产业才有望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养老服务的关键载体。

责任编辑:韩胜杰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运营单位: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3-2021 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 晋ICP备19001058号 您是第22977523位访问本站的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