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高耸入云,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矗立在祖国西南的青藏高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西藏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倏忽一甲子,雪域换新颜。
60年山川巨变,西藏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新时代。2024年,西藏地方财政收入达277亿元,较1965年增长1258倍,年均增长12.9%。
跨越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源源不息。
60年来,一代代银行人扎根西藏、建设西藏,为西藏的发展变化倾力奉献,也见证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在雪域高原上铺开的深深印痕。
从重大基建项目到生态环境保护,从特色富民产业到普惠民生工程,银行业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融入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助力西藏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注入强劲的金融动能。
金融的脉搏与高原的心跳同频,呵护幸福的格桑花在这片雪域高原上蓬勃生长。
强基建:
“天路”打开雪域发展通途
从林芝市波密县出发,沿着汹涌奔腾的雅鲁藏布江蜿蜒前行,翻越连绵的山路,群山环抱中的墨脱县城便出现在眼前。
2013年10月31日,随着墨脱公路正式通车,“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成为历史,一度被称为“高原孤岛”的墨脱县终于连通了外面的世界。
路通百业兴。近年来,墨脱县的旅游观光、水果和茶叶种植等产业发展兴旺。2024年,到访墨脱的游客数量达60万人次,是全县人口的40多倍,给当地藏民带来了新的日子和期盼。
“路通了,如今家家户户都忙着搞旅游。”墨脱县甘登乡格林村村委会主任多杰平措说,村里28户人家有近半数开了民宿,还配套开办了8家餐饮店,去年旅游收入90余万元。
交通顺畅带来发展的希望。为了畅通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通途,多年来,金融机构倾力支持西藏重大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为贯通“天路”提供不竭的金融支持。
川藏铁路是雪域高原上的第二条“天路”,也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自这一“世纪工程”启动以来,金融机构就倾力支持,为高原天路建设保驾护航。
为精准对接川藏铁路建设中的多元化金融需求,邮储银行西藏区分行迅速响应,在5个月内,筹建并成立了昌都市贡觉县川藏铁路专业支行,打造出功能完备的专业金融服务阵地,实现了对建设单位的“零距离”服务。
信贷投放、企业账户管理……截至今年7月,邮储银行已累计向川藏铁路西藏区域参建企业投放贷款60.71亿元,为工程顺利推进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金融支持。
“十四五”时期,西藏累计落实规划投资4000亿元以上,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重大项目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对金融支持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
“建设银行始终将服务国家重大项目作为重要使命,大力支持青藏铁路及其延伸线拉日铁路建设,为其提供贷款超90亿元,并先后为拉林、拉日、拉泽、那拉高等级公路建设及国道318线、219线改造投放超200亿元信贷资金,推动西藏建成现代化公路网络。”建设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雪域高原已由天堑变通途,西藏与全国各地的时空距离不断拉近。
道通联、商贸兴。随着西藏的运输方式从“人背马驮”发展为“公、铁、空、邮”立体交通体系,外贸也实现历史性跨越:贸易总值从1965年的693万元跃升至如今的年均百亿元规模,贸易伙伴拓展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日喀则樟木口岸已逐步发展成为外联内畅贸易“黄金通道”,中尼边境的吉隆口岸扩大开放为国际性口岸,亚东县成为中印贸易的主要通道。在这些重要的开放窗口,金融机构迅速扎根,为服务建设开放的新西藏提供助力。
“早在1987年10月,中国银行樟木支行作为口岸首家金融机构成立,1995年中国银行亚东支行成立,2017年又成立了中国银行吉隆口岸支行。”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外汇外贸主渠道银行,中国银行正牢牢把握西藏作为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的区位优势,以金融之力架起雪域高原联通世界的金融桥梁。
兴产业:
“藏地特产”铺就藏民致富路
道路畅通,带动产业兴旺。
地处雅鲁藏布江畔的林芝米林市索松村,曾是连地图上都难寻觅的偏僻村落。如今,央金家的藏式客栈门庭若市。
“全靠工行的‘藏宿贷’救了急。”回忆起当时申请贷款改造民宿的关键转折,央金仍十分感激。彼时,为支持林芝旅游业发展,工商银行西藏分行创新推出“藏宿贷”,在索松村率先落地,为当地民宿经营者带来金融“及时雨”。
“今年,‘藏宿贷’升级为‘藏宿e贷’线上产品,已在山南市洛扎县色乡投放,助力当地民宿改造升级。”工商银行西藏分行相关负责人笑着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据我们统计,升级改造后的家庭民宿收入较改造前平均增长了5倍。”
“20年前,我们就找农行贷款,藏香品牌发扬光大离不开长期以来的金融支持。”在拉萨达孜区,西藏优格仓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龙日江措一边点着藏香,一边笑着说。公司厂房内,一盒盒藏香整齐排列,扑面而来的清香让人神清气爽。
藏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古老的藏香成了富民的产业。
“我们坚持优质原料、手工制作。”龙日江措说,这也意味着藏香生产规模受限,资金周转常常面临问题。2003年,还在小作坊经营阶段的龙日江措急需资金收购原材料。农行西藏拉萨康昂东路支行迅速为其提供了300万元贷款,助力其发展生产,也开启对企业发展的一路陪伴。
截至6月末,农行西藏拉萨分行已为龙日江措累计发放贷款1.34亿元。如今,公司藏香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这一缕淡淡的清香也从青藏高原飘向世界各地。
振兴西藏,产业先行。
聚焦高原特色产业,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创新产品与服务,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精准支持当地产业发展需求。
工商银行西藏分行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创新推出“雪域兴农e贷”,支持西藏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近3年来,涉农贷款余额年均增速达21%。中国银行西藏区分行积极探索契合西藏本地企业发展的产品服务,创新推出惠如愿“藏装贷”“藏车贷”“藏油贷”“藏药贷”“藏商贷”“天路贷”“优客惠贷”等10余款普惠特色产品,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较2023年实现倍增。
“我们创新推出‘牦牛产业贷’‘青稞产业贷’等20余种金融产品。”农行西藏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6月末,该行乡村产业贷款余额达到466.52亿元,积极助力西藏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特色农产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在日喀则,“牲畜活体抵押贷”盘活了牧民最重要的生物资产,让“活的牧场”变为“动的资金”;在昌都,“青稞贷”助力守护高原粮仓;在林芝,“藏商贷”助力当地个体工商户开启新日子;在山南,“藏鸡贷”为养殖户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注入资金活力;在那曲,“虫草贷”解决了牧民季节性融资困难;在阿里,“智慧畜牧贷”,精准破解畜牧产业融资难题……
因地制宜,特色产业发展图谱中,富民兴藏的金融活水在雪域高原不断流淌。
护环境:
守护“世界屋脊”生态屏障
连绵群山被皑皑白雪覆盖,无数河曲向大地四方流淌,青藏高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生态美、环境美就是最富有的宝藏。为守护雪域高原的生态环境,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深化绿色金融创新,拓展服务边界,通过多元化的金融手段,为西藏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金融“引擎”。
在日喀则市萨迦县的广袤土地上,中核萨迦30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的建设正酣。作为西藏首个“风光储一体化”示范工程,该项目总投资约17.47亿元,是西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打造“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的标志性项目。
“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6.5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20万吨,显著优化西藏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占比。”邮储银行西藏区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保障这一重大工程的顺利推进,邮储银行为企业量身定制了融资服务方案。
“邮储银行西藏区分行创新采用‘项目前期贷款+项目贷款’的模式,早在2023年10月就同步完成了两类贷款的审批工作,2024年2月贷款到期后,迅速通过项目贷款进行置换,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还款压力。”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支持力度大,服务效率更高。通过成立新能源项目专项工作小组,该分行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并依托总行—分行—支行三级高效联动机制,大幅压缩审批时限,推动西藏首个新能源银团贷款快速落地。
日喀则市萨嘎“光伏+储能”项目也是西藏自治区政府保障性光伏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浦发银行拉萨分行获悉项目融资需求后,迅速成立专班,倒排工期、开通绿色通道,从项目立项到授信审批仅用时13天,让绿色信贷在高原上跑出了“加速度”。
在清洁项目落地雪域高原的过程中,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涌现。
近期,交通银行西藏分行联合国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向西藏一国有企业成功发放当地首笔8亿元融资租赁贷款,专项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据悉,该笔业务是西藏首单由承租人、租赁公司与银行三方协同推进的大额信贷合作项目,打通了“产业—租赁—银行”三方融资通道。
“通过这一创新模式,企业融资渠道显著拓宽,资金使用效率大幅提升,有效破解了高原地区绿色项目融资难题。”交通银行西藏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也为当地金融服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
从水电的“澎湃动能”到光伏的“阳光力量”,从清洁能源的“清洁脉络”到南北山造林绿化工程的“绿色供养”,守护绿色高原,金融服务延伸至各个领域。
工行西藏分行积极投身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累计支持新造林近1690亩,“十四五”以来,累计投放绿色贷款超180亿元。建行西藏区分行倾力支持建设金沙江、澜沧江水电等重大绿色项目,重点聚焦西藏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工业绿色升级等领域,截至6月末,绿色信贷余额超390亿元。中行西藏区分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节能、降碳领域信贷支持力度,绿色贷款余额占全行各项贷款的34.69%,增速达19.08%……
绿色金融在高原落地生根,为“世界屋脊”筑牢生态屏障。
惠民生:
搭起“惠边富民”金融桥梁
“好的政策像‘及时雨’一样来到牧区。在纳木湖,金融给我们搭建了桥梁。”在海拔4840米的农行西藏拉萨当雄县纳木湖营业所,挂着一面写有藏文的锦旗。
这是纳木湖镇达布村村委会送来的,是为了感谢农业银行对该村农牧民提供的贴心服务。
“畜牧业是纳木湖镇的支柱产业,当地农牧民购买牦牛的融资需求比较大。”营业所主任次仁多吉说,纳木湖营业所主动对接当地村委会,统计农牧民资金需求,加大牦牛养殖贷款投放力度,助力农牧民扩大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尤其是每年10月后,大雪封山,面对恶劣天气,营业所员工总是下乡为农牧民办理贷款业务,及时满足其发展畜牧业和文旅产业的资金需求。
金融服务藏区人民美好生活,体现在信贷支持上,更体现在民生温度中。多年来扎根藏区、服务藏民,银行业金融机构用心、用情服务当地民众生活,用实际行动生动践行了“金融戍边”使命。
“我们每周有3天在营业所办公,另外两天就开着流动金融服务车到各个村镇。”农行西藏日喀则吉定营业所主任格桑罗布介绍道,“村支书会提前把我们开展上门服务的消息通知村民,村民就会集中过来办理业务,不用再跑营业所了。”
日喀则萨迦县赛贵村安置点是当地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高海拔生态搬迁安置点之一,从2020年开始,农行西藏日喀则吉定营业所通过流动金融服务车,定期为农牧民提供上门金融服务。2023年11月,赛贵村“三农金融综合服务站”正式营业,村民通过站里的“金穗惠农通”服务机具也能自助办理金融业务。
“终于不用跑远路了,太方便了。”站在移动金融服务车前,农户索朗旺拉忍不住感慨地说:“今年听说附近口岸的客流量越来越大,我准备买辆车跑运输,补贴家用。”
为弥补边远地区金融服务空白,金融机构不断延伸服务触角,通过金融服务点、移动金融服务车、组建金融服务队等,将金融服务送到藏区人民身边。
“我们落地了8家‘兴农通’金融服务点,还组建了‘高原金融先锋队’,跨越无人区、海拔6000米以上的隘口,将金融服务、金融知识送到边民身边。”工行西藏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2011年开始,建行先后派出10多批次、600多名驻村队员,足迹遍布那曲双湖、色尼,阿里改则、昌都边坝、拉萨尼木等高海拔地区,累计捐赠资金1700多万元,协调项目资金6000多万元,帮助当地百姓发展特色产业、拓宽致富渠道。
农行西藏分行推出“物理网点+自助设备+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金穗惠农通服务点+流动金融服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式。当前,该行在县域以下的“三农”金融服务点共计5528个,已覆盖西藏自治区全部乡镇。
“从过去的‘马背银行’‘摩托车银行’,到如今的‘金穗惠农通’服务点、流动金融服务车,服务形式在变,但服务初心始终不变。”农行西藏分行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殷君臻表示。
今年年初,西藏日喀则定日县突发6.8级地震,藏区金融机构纷纷行动,迅速驰援灾区,组建抗震救灾党员先锋队,派出流动金融服务车,开启信贷绿色通道……为抗灾救灾筑起坚实的金融“堤坝”。
一座座雪山绵延相连,一条条江水奔涌交汇,“世界屋脊”之上,金融活水润泽下,美好生活正像格桑花般绽放。站在新起点,在这片神圣的雪域高原上,谋幸福、求发展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篇。
(左图为工行西藏分行工作人员为牧区群众宣讲金融惠民政策。 ? ? ? ? ? ? ?工商银行供图
右图为农业银行西藏区分行的流动金融服务车。截至6月末,依托23台流动金融服务车,该行已为农牧民办理业务1.4万余笔。 ? ? ? ? ?农业银行供图)
责任编辑:韩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