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信托公司发放的消费贷呈现增长态势,随之增长的,还有业务投诉量的不断增多以及合规风险隐患。
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认为,属于非标信贷业务的消费金融业务仍属于压降范围,与行业转型方向不符,信托公司应强化合规管理,同时防范助贷业务模式中的风险问题。
有人入局 有人退场
“在传统业务触及天花板时,消费金融业务可形成一定盈利支撑,这是一些信托公司选择布局相关业务的原因。”一位业内人士直言。
根据行业公开可查询的信息,目前,约有53家信托公司不同程度地涉及普惠金融业务,其中在2023年,23家信托公司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当年存续业务规模为4536.67亿元。从信托业务投向结构来看,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行业资金信托总规模达19.95亿元,其中,投向金融机构规模为2.96亿元,占比14.83%,同比增长35%,消费金融业务占主要比重。
从贷款规模来看,截至2024年末,信托贷款规模为3.53万亿元,呈增长态势。根据用益信托可获取的信托计划发行数量初步统计,今年前7个月,26家信托公司共发行相关信托计划规模约为1566.7亿元,约为去年同期的2倍。
具体到信托公司,《金融时报》记者发现,消费贷业务迎来新入局者的同时,一些早期参与这一业务的信托公司却不断在压降规模,甚至退出。今年前7个月,天津信托、国民信托和华鑫信托相关业务规模位列前三,分别约为373亿元、228亿元和196亿元,均较去年同期增长2倍以上,且3家合计规模已接近去年同期全行业的规模。相较而言,一些参与较早的信托公司,如外贸信托和西藏信托今年前7个月发行规模合计分别约为23亿元和19.3亿元,规模不断缩减;华润信托则已暂停相关业务。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信托公司的业务选择不同,有的信托公司因各种监管、审计以及股东压力退出市场,而有的信托公司近年来才开始组建专业团队,着手布局消费金融业务。”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分析说。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华鑫信托自2022年开始将普惠金融作为公司深化转型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成为其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国民信托2024年全年通过普惠金融项目累计触达个人与小微客户1963万个,年末存续规模约261.51亿元,资金投向小微企业、民生领域及百姓日常生活场景;刚刚完成股权结构调整的吉林信托也将消费金融信托作为发力重点,2024年,吉林信托启动预算为300万元的互联网贷款系统采购项目,2025年初,与嘉银科技和国槐科技就推动普惠金融业务落地进行了深入交流。
警惕助贷模式合规风险
事实上,直接给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消费金融模式在信托业内仍应归属于融资类业务,此类业务面临一定的监管和合规要求。在这种模式中,信托公司通常采用“助贷”模式,即与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以及第三方平台等机构合作展业。据业内人士介绍,信托公司与平台企业合作获取客源,成为个人消费贷款的资金提供方。
“助贷模式的优势是能够高效获客及场景渗透、分担风控压力以及轻资产运营。其在促使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劣势也显而易见,即对合作机构的依赖性较强,还存在风险传导隐患,如果合作方存在虚假获客、风控不严、违规催收等问题,可能将信用风险、合规风险传导至信托公司,引发逾期率上升或监管处罚。”帅国让分析认为,在“两压一降”的背景下,本质上属于非标信贷业务的消费金融业务与监管倡导的行业转型方向不符,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非标融资比例的限制。
事实上,关于助贷的政策,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业内人士认为,这同样适用于信托公司的消费金融业务。但截至目前,尚未有信托公司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合作机构名单。
再如征信问题,目前,个别信托公司未有效接入征信系统。《金融时报》记者在“我爱卡”等论坛发现,用户分享“逾期不上征信”的机构信息,个别信托公司被频繁提及。
投诉方面,一些信托公司消费金融业务投诉增多。根据信托公司年报,2024年,国民信托接到消费者投诉事件共计9897例,主要集中在消费金融业务领域;天津信托共受理监管转办的1305件消费者投诉,494件自收投诉,涉及人数1231人,涉投诉业务均属于消费金融业务贷款类客户投诉。
“此类业务面临法律与合规风险,电子合同效力、利率超限、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易引发诉讼;同时也面临操作风险,过度依赖第三方合作机构的风控外包可能导致核心能力缺失;此外,还包括声誉风险,暴力催收、高投诉率影响品牌等。”本报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邢成认为。
针对助贷模式的合规问题,帅国让建议信托公司严格合作机构的准入与管理,强化风控自主把控,坚守合规底线管理,完善贷后管理及应急机制。
探索符合监管导向和市场需求的业务模式
信托公司消费金融业务可追溯至2013年。当年,中信信托推出嘉丽泽健康度假项目,消费需求方通过认购信托产品获得消费权益,产业供给方承接消费服务。此后,信托与消费连接的场景拓展至医养、影视消费等领域。截至2018年,全行业消费信托规模达45亿元,涉及医疗、教育等12个消费领域。
近些年,消费金融业务也在不断演变,除了贷款业务,还有资产证券化、预付费资金管理以及投资附消费权益等。以预付资金管理为例,目前,行业有20余家信托公司参与,包括国民信托、山西信托、中原信托等均有落地案例。
“传统银行监管账户或保险模式难以彻底隔离风险,商户一旦涉诉或跑路,消费者资金便面临损失风险。”中原信托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豫付通’架构中,消费者预付资金一旦进入信托专户,法律上既独立于商户自有财产,也独立于信托公司固有财产。即使商户破产,这笔钱也安全无虞,必须按约定用于消费者权益。我们的平台还投入资源为商户引流,打造诚信经营招牌,从而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消费活力。”
今年8月,昆仑信托成立了全国首单消费积累养老信托。据了解,根据信托约定,消费者在指定商户消费后,商户将消费者享有的养老信托权益以现金形式打到信托专户,该笔资金计入该消费者在信托公司开立的消费积累养老金账户并进行管理,通过财产独立封闭管理、长期规划,实现多层次养老保障,丰富个人养老金资金来源。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消费金融契合国家提振内需的政策方向,未来仍存在发展空间。在促消费、扩内需的背景下,消费金融信托业务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信托公司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应秉持普惠初心。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高金智库)副院长刘晓春认为,普惠金融不等于普惠贷款,更多是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面向不同群体、满足特定场景需求的金融服务。
如何促进信托公司消费金融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消费金融服务“由普到惠”?邢成认为,信托业要深化对信托贷款和资金运行规律的认识,统筹好信托贷款、信托资产管理与信托资产服务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如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可以通过独立账户管理降低资金挪用风险,还可以探索使用“其他资产服务信托”模式处置消费金融项下不良资产难题。
帅国让认为,信托公司可借助数字化手段,深入挖掘消费场景,扩大客户基础。此外,积极探索符合监管导向和市场需求的业务模式,如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间接让利消费者。
责任编辑:韩胜杰